top of page

 媒體中心

%E7%B4%85%E8%89%B2-Logo_jpg_edited.jpg

新聞稿

榮譽顧問王惠貞:轉變治理理念 推動香港大發展

紅色-Logo_jpg.jpg

(詳細請點擊圖片閱讀)

在中央的主導下,香港社會開啟由亂及治、由治及興的重大轉折,市民和社會各界對提高特區管治效能、實現香港良政善治有了更高的期待。迫切需要打造一支愛國忠誠、擔當作為、管治能力強、社會認受度高,以及善於破解香港深層次問題的特區政府管治團隊。

中央一直對香港厚愛有加,多次強調「發揮香港所長,服務國家所需」,對香港賦予重託。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40多年的進程中,也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評價說:「香港同胞一直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,作出了重大貢獻。對此,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從未忘記。」他指出,改革開放以來港澳同胞和社會各界人士發揮的主要作用,包括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、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、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、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、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和城市管理的借鑒作用。改革開放,港澳同胞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,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。

世易時移,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,世界在變、國家在變,香港在變但也沒有變。香港之變化,在於社會局面的改變,有了國安法,香港終於迎來社會穩定;香港之變化,在於選舉制度得到完善,社會終於不再撕裂折騰,放下「泛政治化」紛爭,開始聚焦經濟民生,開始對教育、傳媒等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進行糾偏校正。可惜,香港也有該變而未變之處:傳統經濟優勢相對減弱,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;治理模式一成不變墨守成規;治理思路缺乏長遠規劃、「國之大者」意識有待提高,等等。

回望國家,幾十年來發展日新月異,令世人驚嘆。中國制度、中國模式一枝獨秀。香港承「一國」之優,行「兩制」之便,在「發揮香港所長,服務國家所需」的同時,亦應樹立「學國家所長,補香港所需」的意識。比如,國家一切為了人民的理念、舉國辦大事的動員能力、善於着眼未來謀劃長遠的前瞻力、敢於與時俱進自我革新的勇氣魄力,等等。都值得特區治理學習借鑒。

我們的國家以人民所需所盼為出發點落腳點,全心全意打造人民美好生活;我們的國家善於擘劃長遠,五年一規劃,一張藍圖幹到底,一代接着一代幹;我們的國家敢於自我加壓、自我革新,不斷給自己出答卷、寫答卷,以「趕考」永遠在路上的真誠努力,致力於民族復興、人民幸福。

正因為有這樣的執政黨,我們的國家積累了舉國辦大事的動員力。比如去年武漢遭遇突如其來的疫情,前往支援的醫護人員達3.2萬人,其中解放軍醫護人員就有4000多名。萬眾一心,經歷76天的封城,終於取得戰略性勝利。人們說「全世界最好的武漢,被全世界最好的人守護了」。

再比如面對貧困這一人類社會的頑疾、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大事,我們國家自2012年以來,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,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,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。8年累計選派25.5萬個駐村工作隊、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,同近200萬名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,披荊斬棘、櫛風沐雨,其中1800多名幹部獻出了生命。終於達至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,12.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,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。類似這樣的事例很多。

大時代大變局中,香港的治理理念是否也應有所轉變?體現市民的所思所盼、解市民的所憂所慮?比如改變按部就班的節奏和模式,以市民住房醫療等民生問題作為攻堅專項,千方百計加以解決;比如面對「修例風波」、疫情等突發事件時,動員一切可動員的人力物力,有所統籌,有所配合,有所分工,集中力量處理;再比如,官員如何培養大格局、大眼界?在落實「十四五」規劃時,也要學習並思考香港如何進行中長遠規劃,如何培育新的發展增長點?

改變政府治理觀念模式,學習國家所長,補香港之短──既是市民所盼,更是香港發展新時代「一國兩制」實踐所需。

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
九龍社團聯會會長
香港九龍城工商業聯會榮譽顧問
王惠貞女士GBS JP
原文轉載自《大公報》2021年9月11日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