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 媒體中心

%E7%B4%85%E8%89%B2-Logo_jpg_edited.jpg

新聞稿

榮譽顧問王惠貞:檢測要快 準備要足 接種率要高

紅色-Logo_jpg.jpg

正當人們還沉浸在過年的氛圍裏時,香港疫情也來湊熱鬧,昨日本港新增614宗確診個案,創下新冠疫情爆發兩年來單日最高紀錄,其中超過450宗仍在調查感染源頭。這些源頭未明個案遍布港島、九龍、新界,也就是說已經蔓延到整個香港!另外再有多幢大廈懷疑出現垂直傳播或橫向傳播,當局將進行調查及研究是否需撤離居民。專家指出,現在社區裏有上百條隱形傳播鏈。

不得不說,香港疫情正處於失控邊緣。病毒傳播速度之快超出想像。而特區政府處理疫情的反應速度則快慢不一,甚至有的地方快慢失當。

其一,檢測速度該快不快。
現時香港每天的定額檢測量為每日十萬次,當局將強化檢測能力並重設火眼實驗室後,每天檢測量可提升至三十萬次。十萬次,意味着全港750萬市民全部檢測需要一個多月;即使日均三十萬次,全民檢測也需二十多天。

前幾天一位香港朋友出現感冒症狀,為穩妥起見,自己跑去檢測中心做檢測,足足等了23小時才出結果。而北京的朋友告訴我:豐台區出現病例後,進行全區全民檢測,上午11點到接受檢測,下午不到5點就出來結果了。香港的23小時與北京的6小時,檢測速度相差近乎四倍。香港檢測速度緩慢的原因是什麼?問題在哪裏?誰能解釋?

其二,應急指揮機制該快不快。
一位朋友因與其一起吃飯的同事確診,被列為密切接觸者。他主動去檢測。但在四次檢測過程中,沒有任何部門任何人盯住他,他可以隨意外出到任何地方。完全靠自覺留在家中自我隔離。從這一個例子,可說明為什麼有如此多隱形傳播鏈了。
  
日前,特首稱特區政府由只有啟德一個個案追蹤辦公室(追蹤辦),已增加至旺角亦設有追蹤辦,現正籌備第三個追蹤辦。疫情爆發整整兩年了,為什麼配套機制和設施建設速度如此慢?疫情帶來的非常情勢,為什麼不採取非常之舉來處置?社會上很多有識之士一直呼籲成立應急指揮中心,統籌整合現有資源,構建回應體系和工作機制,但遲遲不見政府有所動作。難道整合現有體系,比增加機構、增加人手還要難嗎?
  
其三,疫苗接種效率該快不快。
朋友想打第三針,一月中旬上網預約,距離最近的西灣河社區疫苗接種中心,最快要半月之後才有名額。特區政府一直不斷呼籲市民踴躍接種疫苗,而春節假期正是接種疫苗好時機。令人不解的是:年廿九(1月31日)至大年初二(2月2日),全港十四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休息。政府官網稱「除了兩間設於私家醫院的接種中心將於農曆年初四(2月4日)恢復接種服務外,其餘十二間接種中心將提前於農曆年初三(2月3日)起提供服務,讓更多市民盡早接種新冠疫苗。」疫情如此嚴峻,接種疫苗需求如此強烈,而接種中心還要休息三天?還聲稱「盡早」?疫情之下,生命健康與休假,哪個要緊?
  
其四,出台公務員「居家辦公」舉措該慢不慢。年初第五波疫情剛開始,政府迅速宣布,政策局和部門由1月25日起推行特別上班新安排。2月4日再次擴大特別上班安排,「除了提供緊急和必須公共服務和參與防疫抗疫有關的人員外,其他政府僱員盡量留在家中工作,有關安排暫定實行至2月11日」。
  
人們記得,2020年疫情爆發第一年,特區政府就安排了四度特別上班安排。全年下來,公務員在家上班約一百二十四日。以五天工作周並扣除假期計算,在家工作的日子達八十五天,足足四個月。
  
疫情之下,作為公僕的公務員理應與民同甘共苦,共克時艱。在抗疫人手緊張的情況下,公務員更應衝在一線,「同心抗疫」,管治團隊當為表率。比如,政府至今動員了數以千計的義工,幫助包裝和派發約60萬個快速檢測包。這項工作,義工能做,公務員不能幫手做嗎?
  
而公務員「居家辦公」效率又如何?去年媒體早有報道──申請綜援的基層市民等候四個月未有回音,山窮水盡,靠志願組織援助度日;申請駕駛考試的市民,被拖了七個月仍未完成考試,車行生意受到影響;賓館轉牌申請、小型工程審批等等,亦因公務員「居家辦公」而拖慢。快與慢,不僅反映了管治團隊的治理能力、治理水準,更反映了為民擔當、與民同行的責任心、同理心。既為公僕,就應該擔得起市民的這份信任與託付。

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
九龍社團聯會會長
香港九龍城工商業聯會榮譽顧問
王惠貞女士GBS SBS JP
原文轉載自《大公報》2022年2月8日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