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媒體中心
新聞稿
副會長龐朝輝:速改善通關政策 為政府注入新力量
疫情當前,特區政府首要任務是繼續動態清零策略,減低新增患者與隱性傳播者繼續在社區播毒,無奈經過兩年多的努力,雖然近日新增個案數字已從第5波疫情高峰回落,但仍然維持每天3,000多宗水平,近日更升破4,000宗,當局估計未來數星期數字會繼續攀升。
根據最近評估,由於Omicron BA.2.12.1與BA.4或BA.5變種病毒株個案在病情嚴重性上並無大分別,故政府已將這3種變種病毒的檢疫及隔離安排與BA.2看齊,即如本地個案條件合適,可選擇家居檢疫及隔離,預料新型變種病毒在社區繼續流行的機會愈發增加,政府較為關注的防綫,已由致力減低新症數字,轉為以減低醫院的重症及死亡個案和醫療負擔為首要任務,似乎與的內地防控策略相去甚遠;政府早前亦表示,以現時本港疫情狀況,爭取與內地免檢通關的機會不高,相信要靠內地以「人文關懷」通道吸納更多配額,配合「7+3」檢疫,以減低有需要回內地人士的難度。
須續拆牆鬆綁 放寬抵港限制
事實上,過去兩年香港無法與內地通關,從海外回港所須隔離時間及預訂酒店過程亦冗長,加上以往如「緊箍咒」般的熔斷機制,令海外回港航機班期無定向,嚴重減低市民旅遊及海外人士來港意慾;既然海外輸入個案並非現時疫情主流個案,政府必須繼續拆牆鬆綁,盡量放寬旅客抵港及通關機制,一來增加家庭團聚,減低社會封關日久所產生的人文張力,二來亦可令旅遊及航空業有適度振興,在疫情可控的情況下,實是相對惠民的政策。
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由孕育至今已近10年,但香港近年先後經歷黑暴以及新冠疫情,令港人對近在咫尺的大灣區只能望門興歎。港人對通關的期望甚殷,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,香港居民有意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活方式,約4成受訪者期望於通關後12個月內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升學或退休;若時間延長至一年或以上,更高達7成市民有意回大灣區。
「在港驛站」閉環檢疫 減不便
近期有政黨提出以「在港驛站」概念,在本地疫情受控及隔離設施收容能力許可的前提下,調撥部分合適的社區隔離設施,讓有意前往內地的市民作閉環式檢疫用途,完成檢疫後可以透過閉環通道直接前往內地,減少市民預約內地「健康驛站」一票難求的現象,亦避免市民在內地檢疫期間居住環境太參差的問題。
根據現時政府確立的檢疫政策,若相關人士已接種至少兩劑新冠疫苗,並於確診或家居檢疫起計第6天及第7天快速測試呈陰性,則可以離開社區隔離設施或居所。當然,以此標準規範往內地港人,未必為內地政府所接受,但以閉環式檢疫而言,如有意往返內地的港人能在港居所配合智慧手環及家居檢疫要求,以及上門PCR檢測服務,加上點對點抗疫的士接送、閉環通道直接往內地,代替現時要在內地「健康驛站」強制檢疫,對港人來說應該更易接受,一來不會霸佔現時用於檢疫與治療的設施,二來亦為旅客減低租住酒店的成本及不便。
而到達內地後,則須下載內地有追蹤功能的健康碼程式,配合一定程度的社交距離限制,如必須在公眾場合佩戴口罩等措施。特區政府有必要與內地衞生部門商討過關後的限制及細節,以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所言「以科學實證」制定的檢疫措施,在內地專家方面理應站得住腳。
現時很多香港市民以及立法會議員將通關看成頭等大事,特區政府亦面對極大壓力,要交出疫情受控後的通關時間表。如政府能打破常規,以不擾民、盡量減低檢疫隔離時間為依歸,改善現時通關政策,相信必能為新一屆政府注入強政為民的新力量。
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
香港九龍城工商業聯會副會長
龐朝輝博士 醫生MH
原文轉載自《經濟日報》2022年7月23日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