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 媒體中心

%E7%B4%85%E8%89%B2-Logo_jpg_edited.jpg

新聞稿

副會長龐朝輝:總結疫下經驗 改革港醫療體系

紅色-Logo_jpg.jpg

隨着本港第5波新冠疫情逐漸消卻,社交距離措施亦分3階段逐步放寬,觀乎疫情暫仍未見反彈,專家普遍認為,本港已達致群體免疫的蜜月期階段。現時正值特區政府換屆,李家超成為今次行政長官選舉的唯一候選人,不同團體近日均陸續向李家超及其團隊出謀獻策,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改變現時的思路,令近年先後慘遭社會事件及疫情蹂躪的香港,可以在經濟、民生、政治、創科上,重拾上升軌道。

資源嚴重失衡 導致疫情失控
筆者作為醫生,眼見本港飽受第5波疫情煎熬後,所反映出的醫療體系弊病,認為相關改革實在是迫在眉睫。現時香港行之多年的公私營雙體制,以往平分秋色、卻各自為政,雖然本港醫療系統在國際間仍保持高效,但面對如新冠疫情般突如其來大增的醫療需求,頓時變得束手無策,醫療資源嚴重失衡,導致本港蒙上發達地區中新冠病發及死亡率高企的污名,相信大家對病人瑟縮在醫院外露天帆布床的場面,仍然歷歷在目。

公營醫療資源不足,已不是新鮮事,以往面對沉重的工作量,以及公私營醫療之間嚴重失衡,已令公營醫院醫護持續流失,雖然公院多年來已陸續改善待遇及工時,但人手流失問題仍然持續嚴峻;現時醫學院醫科生及護理學院的學額已增加,但過多實習或受訓支援人員,有機會令訓導與受訓級別比例失調,造成公營醫療質素下降的危機,甚至令訓導級別的醫護因工作量過大而選擇離開,反而加劇人手緊張;亦有部分醫護人員因為社會事件而選擇離職。

宜設策略委會 統籌公私醫療人手
私營醫療市場以往是政府「一於少理」的層面,但卻肩負着由全科醫療的家庭醫生,到專科醫療顧問醫生的不同範疇。今次第5波疫情,顯露政府無能力督導及統籌公私營的醫護力量,一方面公院因要照顧大量新冠病人,被迫停止很多非緊急專科醫療服務;另一方面,私院卻遲遲不肯接收新冠病人而遭垢病,情況一直發酵到中央層面才有積極解決。

特區政府必須痛定思痛,考慮成立統籌全港公私營醫療人手及資源的策略性委員會,為公私營醫療進行分工,公營醫療處理急症、重症、有需要及財政壓力人士等病人,而私營醫療則接手提供非緊急服務丶手術套餐、驗身等其他範疇。

力推中西醫結合 發揮區域影響力
經此一「疫」,亦突顯中醫在治療新冠病人以及提供康復解決方案的重要地位,由政府督導的隔離及康復設施,能滙聚中西醫的專家共同診症,實在是病人之福,政府必須把握今次契機,大力發展中醫以及中西醫結合的範疇,好讓港式中西醫結合成為一種可輸出的醫療產業,在學術論文和相關管理模式上,發揮區域性的影響力。

安老院舍以往一直是勞工及福利局負責的範疇,由於安老院舍一向被視為福利範疇,醫療配套及支援不足,今次疫情突顯差強人意的安老環境及支援,配套服務不足加上疫苗接種率低,令數千名院友的寶貴生命白白犧牲,各政策局缺乏合作的弊病由此無所遁形。政府有必要審視現行政策局的分野,考慮分拆食物環境以及衞生醫療政策範疇,以及審視安老服務在福利及醫療復康政策制定上的相軌並行。

第5波疫情亦顯示社區人士響應合作共同抗疫的重要性,社區及民間團體的資源,有必要與民政事務局及福利政策配合,務求建立更完善、更無孔不入的社區網絡,避免資源錯配及重複使用。

善用科技 助減醫療成本
疫情下市民就醫的情況亦大不如前,遠端醫療的發展,以及利用科技協助市民足不出戶也能享受醫療服務,成為新趨勢,政府與其大興土木,興建更多醫院及訓練醫護人手,倒不如審視現行醫療服務可否利用科技,減低市民親自前往看病的次數。利用科技監察健康情況,有助減少市民求醫的頻率,配合現時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服務,令整體醫療需求減低,有助減輕醫療成本,一舉數得。

疫下我們更見內地同胞血濃於水的支持,隨着大灣區加快發展,特區政府可考慮更長遠的醫療政策,與大灣區不同地區建立醫療戰略合作互補,在人手調配、科研發展、安老復康等服務,考慮多邊合作,除了增加香港醫護人員的發展空間,亦能補足本港缺乏的醫療專業人才。

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
香港九龍城工商業聯會副會長
龐朝輝醫生MH
原文轉載自《經濟日報》2022年4月23日

bottom of page